close

報導攝影的精神與價值    (1985/10)

 

「只有那些能告訴你真相、又能激發人心、發人深省的照片才具有報導攝影的精神和價值。」

 

三位報導攝影的先驅者

 

關於報導攝影的起源和歷史,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依我個人的看法,報導攝影的濫觴,應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最早的記錄映像是Rich

-ard Beard為社會學研究而拍攝的英國倫敦貧窮工人的照片,木板印刷問世,如今已失傳。1877年,同樣因為社會學研究的需要,John Thomson拍攝了「倫敦的街頭生活」,記錄當時貧民階級的生活、工作實況。1877-1892年間,美國紐約的新聞記者Jacob August Riis目睹紐約市貧民區因貧窮引起的各種社會問題,他認為映像比文字更有說服力,因此決定用相機代替筆,他拍下「不幸者的生活」和「貧民的小孩」的系列報導照片,目的在於透過映像的震憾力,期能喚醒市民沉睡的社會良心,並促使政府的有關機構著手改善紐約貧困人民的生活。

 

 

三位報導攝影之父

 

具有近代形式的報導攝影,是在1926-1927年才登埸的,這是因為在這以前的大型笨重相機和低感度的軟片,不利於搶拍剎那間的埸面。此外當時的印刷技術還不發達,新聞性的照片也較少登刊。一直到1926年前後,小型的相機和高感度的軟片問世之後,報紙才開始登載照片。

被一般公認為「報導攝影之父」的三位攝影家,便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笫一位是專門拍當時的政治家、名人、以及法庭內法官和民眾表情的Solomon,他常坐在觀眾席上,用小型相機偷拍。其實嚴格地說,他的行為已違背了攝影倫理,只是當時報導攝影的倫理觀還沒建立,他也就我行我素了。不過他偷拍的動機,並不是

為了揭發別人的隱私,而且也從沒傷及被拍者。另一位是Felik H Man,他拍攝了

「柏林的夜生活」、和一些樂團的指揮、樂師。他是笫一個以特定對象為主題,拍攝組合系列照片的攝影家。笫三位是Waefgang Weber,專門報導紐約市的交通問題。

今日平面報導攝影的組合形式,是德國攝影家所建立的。在早期,有一批卓越的德國攝影家組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攝影服務中心」,他們不受媒体的控制,可自由發揮自已的專長,拍攝想拍的題材。累積多年的拍攝經 驗之後,他們發現單張照片的映像無法傳達攝影者想要表達的意念,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之後,才發展出以一組系列性的照片,來表現某一特定主題的形式。

這種新形式的系列報導照片,經由國際性的新聞社-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大量採用之後,其他報紙、雜誌也開始效法。隨後又有一群攝影家創辦「攝影週刊」,並以「忠實記錄發生的事件,不以構圖或其他技巧扭曲事實」做為報導攝影的宣言性主張,更進一步地掀起了報導攝影的熱潮。

德國的這一股報導攝影潮流,隨及傳到英國和法國。報導攝影的理念及手法,很快地在西歐廣泛傳播,也因此促使美國著名的Picture PostLife等以報導攝影為主的雜誌發行並暢銷全球。

 

報導攝影的定義和特性

 

廣義的報導攝影包含新聞攝影,不過新聞攝影只重視報知性和時效性,指導性較弱。刊登在Life雜誌及其他的報導性雜誌上的照片,雖然時效性不如新聞照片,但報知性和指導性且非新聞照片所能及。狹義的報導攝影不包括新聞攝影,它不重視新聞性,重點完全在於廣泛並深入地記錄和報導人類社會的種種樣相和揭發社會問題。

「報導攝影」的英文是Reportage Photo Documentary Photo, 有時也稱為Pho-to StoryPhoto Essay。。1933年,留學德國的日本攝影家名取洋之助從德國帶回報導攝影的理論。1934年日本攝影評論家伊奈信男依照德文原意,將它譯成「報導攝影」,並且為之下了定義:一、報導攝影的報是報知,導是指導之意,因此報導攝影必須具有報知和指導性。即將不為人知、或知之不詳的事物,向社會大眾報知。其次,就是具有批評性、指導性能促進社會改革。換言之,報導攝影家不只是客觀地記錄所見所聞,還需進一步在映像中表達自已對事件的觀點和立埸,有主見地去報導,這樣才能提出需要改善的問題,才具有明確的指導性。二、報導攝影必須是容易被大眾所理解,且具有國際性。即照片不應賣弄花招,以致阻礙大眾對照片的理解,另外不應因國別而使他國人無法理解,報導映像應具有國際性。三、報導照片不只是新聞照片,它是有意圖而拍攝的組合照片,必須能明確地將事象的全貌表現出來。四、報導攝影家除了必須具備專業技術之外,還須具備敏銳的分析力、洞察力以及深厚的人文素養。五、報導攝影家必須有強烈的正義感、良知、對人類懷有深廣的愛心和同情心。著名的戰地報導攝影家Robert Capa,幼年受盡戰火的荼毒,具有強烈的和平主義思想,所以他報導戰爭的照片,不只是報知戰爭的殘酷和瘋狂,同時也表現了他個人對戰爭的批評和對人類和平的祈願。Capa的作品明晰、

強而有力、婦孺可解。報導攝影的訴求對象是社會大眾,所以其所使用的映像語言必須明白易解,才能傳達作者對戰爭的觀點和立場。Capa作品的力量,來自他強烈的人道主義、以及他的人類四海一家、和平團結的深刻理念。最後他為了自已的理想,付出了生命,在拍攝戰爭的工作中,死在戰場上。

 

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攝影

 

關懷人類、尊重生命、人間性的攝影都可稱為人道主義攝影。在人道主義攝影家當中,尤金‧史密斯E.Smith)是我最心儀的社會關懷報導攝影家。在日本學習攝影時,在業師攝影評論家伊藤逸平先生的「作家論」講座上,我才接觸到報導攝影這個領域,也從而認識了尤金‧史密斯的作品和思想。在這之後,尤金成了我學習攝影的典範,我閱讀所有有關他的書籍和報導。回國前有幸看到他的水侯(水銀毒害事件)報導攝影展,並目睹他溫文儒雅的風釆,也大膽地請求他看我的作品,他完全沒有所謂的大師級派頭,以他當時的世界級攝影家的聲望和份量,大可不理會我這個小毛頭,但他且耐心地一張張存細看完我的作品,並給予真誠的指導和鼓勵。這是我這一生永難忘懷的大事件。尤金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間特質,他為了揭露日本企業所造成的水銀毒害,住在水侯村兩年,與村民朝夕相處,做最深入、最徹底也最真實的報導。他面對來自企業、政府的強大壓力與誘惑,而不屈不撓、不受利誘的精神,和嚴肅、認真、執著的工作態度,讓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引得日本民眾和媒体的喝釆和支持,最後企業敗訴,付出高額的賠償費,彌補村民所受的傷害

。這個判例,使日本企業界更加重視環保和工業污染問題。尤金的報導攝影影響如此深遠,實可証明報導攝影確實能改善社會,當然這須要有高水準的政府和高水準的民眾及高水準的媒体界的配合,才能發揮它的功能。

總之,人道主義或人文主義的攝影之不同於其他性質的攝影,完全在於作者強烈而鮮明的人道立場和意圖。民國六十二年我回國拍攝霧社的泰雅族原住民,是因為我在霧社農校(現仁愛高農)教過書,看到平地人看不到的事實。我要澄清「原住民懶惰、酗酒、愚蠢、沒文化、、」的一般性偏見,利用映像來呈現他們真實的生活樣貌,和人間性並記錄正在消失中的文化,希望能促進人們對原住民的理解並矯正不當的偏見和歧視。他們和我們完全一樣,人類莫明其妙的優越感其實來自於無知和偏見。

 

照片組合的邏輯

 

有主題性的報導攝影,往往透過一組、一系列的照片去表現攝影者的中心思想。但在國內一般人都以為只要把一大堆照片湊在一起,然後加上一個冠冕堂皇的標題

,就是「系列組合」照片。不管是雜誌或展覽,都常犯這種錯誤。

系列的組合照片必須呈現出一個主題,在照片與照片之間必須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整組照片應具有特定的結構─如同文章的起、承、轉、結。這當然不是說一定要有連環式的故事性,而是必須清楚地呈現作者自已的觀點、立場、意圖,絕不是臨時即興拼湊而成的。

要以系列組合照片做為報導的形式,攝影者必須在工作之前有明確的意圖(或動機)和中心思想,並閱讀研究相關資料,做周詳的計劃,在拍攝過程中不斷思考映像的關聯性,和企圖呈現的主題,這樣才能將所拍的照片組合起來。如果拍攝過程中,只是迷迷糊糊即興地拍攝,縱然有千百張照片也組合不出有主題的東西。

 

報導攝影只是各種攝影題材中的一種

 

目前,在台灣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從事報導攝影是高人一等的、甚至以為從事報導攝影的人都懷有人道精神,都比較偉大,而且拍出的作品較優秀也較容易得獎,所以吸引很多年青人模仿。這種一窩蜂的作法,相當幼稚,當然拍不出有深度的報導照片。其實攝影的領域非常廣泛,有藝術、商業、工業、工藝、各分野的學術相片、、等等,只要拍得好,不抄襲模仿,有自已獨到的創意,能啟發人的思想的都能成為優秀的作品。何況從事報導攝影本身要具備許多條件,沒有強烈的社會意識、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沒有真誠的人道關懷及對生命、人權的尊重,硬要去沾報導攝影的邊,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對報導攝影的錯誤觀念,造成有 一陣子大家競相拍攝破罐破牆的所謂「鄉士」報導攝影,其實拍寫實照片,不一定就是報導攝影。這種徒具形式而無社會問題意識,及報導者的意圖的照片,卻常喜歡套上報導攝影之名,即源於上述的錯誤觀點。想從事報導攝影的人,對報導攝影的本質和精神一知半解,是很危險的,因除了誤導別人之外,還有可能傷害被報導的人。

台灣的平面報導攝影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幾乎沒有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的攝影者,台灣的各大學或專科學校都沒有設這樣的科系,學生都只修過幾個學分而已,出校門後,就直接進媒体去土法練鋼,優秀的報導作品,非常少見,不是沒有原因的。專業技術是優秀的攝影者必備的條件之一,在沒有完整的攝影教育的先天不良環境下,攝影者更應加強自我的學習與磨練,沒有攝影的專業精神是各媒体記者最為人詬病的。

 

報導攝影園地有待開拓

 

在台灣平面報導攝影的路很窄,大眾傳播媒体對映像語言的使用,還停留在配文字或填版面,因此報章、雜誌使用照片的數量有限,攝影者很難用映像傳達自已的看法,那種無力感、和長期只被當作工具的挫折感,使很多有志從事報導攝影的年青人,心灰意冷。對工作的熱忱大大的降低,最後完全麻木,變成混飯吃而已,這是很可悲的事。報導攝影不透過印刷媒体來呈現,是無法廣泛傳達給社會大眾的。

出版攝影集雖然也是一種傳達的手段,但是在銷路的考量下,書商也裹足不前,而且出版數量不多,也無法達到傳播的效果。辦攝影展是目前大家最常用的方式,不過大多數是為了打知名度和銷售照片,報導性的照片雖然也常有藝術性,但掛在客廳給少數人看,已失去報導的意義。台灣的報導攝影沒開過花,也沒結過果,這跟沒有發表的園地有絕對的關係。多年前「人間」雜誌的出刊,為一批年青的攝影者提供了一個發揮報導攝影的園地,可惜因財力不足,無法維持下去。最近電視媒体超強勢,平面報導攝影正在加速萎縮中。在時間性上,平面報導攝影爭不過電視,但在映像的迫力和啟發性上,電視的映像是不可能取代平面的映像的,靜態的映像

,在視覺上比動態的映像有力,影響力也較深遠。平面報導攝影須要有園地,才能發揮它的影響力,其實只要有眼光的平面媒体掌控者,願提供機會給報導攝影者,報導攝影就能在台灣生根。

 

對青年的建言

 

對真正有志於從事報導攝影的青年,我有一些建言:

第一、要長期有系統地讀書,特別是人文方面,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自已的人文素養,才能增強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另外要多方面參與藝文活動,關心文化

、時事、社會、環境議題。

第二、攝影技術必須有系統地學習;有專業攝影技術,才有能力操縱映像語言,才能傳達自已的觀點。這是一切攝影工作者最先必備的基本條件。

第三、要有認真、嚴肅、執著的敬業精神;報導攝影是一項牽涉人身權益的工作,攝影者必須有高度的操守,在生活上必須嚴謹、正直、認真,才能以嚴謹、認真的心和態度去面對拍攝的主題。

第四、要嚴守攝影的倫理觀;必須尊重生命和人權,還須尊重被攝者的隱私權。對生命、人懷有愛心,對被攝体有一份平等、尊重的態度,不能侵犯人權、傷害生命。

台灣有不少的不肖攝影者,為了搶頭條新聞、為了拍八掛緋聞,而作出傷天害理的

事,這種不懂尊重人的人,已嚴重違背報導攝影的精神,根本沒資格從事報導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信的攝影美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