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更應該要學攝影

 

  接下來要談的是,婦女應該要學攝影,而且可以學得很好。我曾在婦女雜誌介紹過四個有成就的女性攝影家,就是希望鼓勵婦女學攝影,各位不妨看看。

  其次,我想先澄清一個觀念,任何工作與性別並沒有什麼關聯。

  例如:我們一直認為煮飯、做衣服是女人的事,但廚師、裁縫師不大多是男生?以前女人學建築、獸醫等常被視為異類,現在不是都可以了嗎?

  社會不斷變遷,我們也不能固守舊觀念。其實每個人都有男性與女性的遺傳基因,沒有人是「單性」的,生理、外表上有分別,但個性上應該是沒性別的。

  觀念中認為「男人應該做什麼」或「女人應該做什麼」,都是我們加強區分的。這樣把兩性區別得太清楚,導致許多人不敢表現某些喜好或做某些事情,因此從小抑制了學習能力。如果一個人的潛力適合做那些事,又何必一定要因為他是男性或女性而強加限制呢?

  我讀高中時,穿拉鍊開在前面的褲子,我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擾亂他人,應該被允許。但當時,穿這種褲子讓我受到不少嘲笑。現在女生穿的褲子,拉鍊不都是開在前面嗎?這也是證明我的做法並沒有錯。

  許多事我們可以做、應該做,卻不能做,只是因為被傳統觀念束縛,因此沒有信心,也失去自我價值觀。所以各位不要因性別限制自己的潛力,學攝影亦然。我可以,各位當然也可以。

  從前照片大多是男人在拍,因為他們認為女人不懂機械,不能拍照。結果孩子的照片都是在公園拍的,因為只有假日爸爸才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好像孩子的童年都是在公園度過的。

  其實孩子的照片應該由媽媽拍,媽媽可以觀察到孩子許多有趣的動作,或不同的成長階段。在家中或家附近拍照,一旦搬家,就成了一個階段的紀錄,幫助你及孩子紀憶。

  各位不必學得很專業,但至少要能掌握畫面,把自己要拍的東西呈現出來,才不致浪費膠卷(軟片)

  有次我開個展,一位太太抱了好幾本相簿來,裡面全是她為孩子紀錄的生活照。我看了好感動。但看完以後,我也覺得好浪費,因為許多照片其實都可以丟掉,只要留一部份就好了。

  現在相機是自動曝光,所以照片張張都能洗出來,但能不能用,是不是有保留價值,拍出的東西是否是你想要的,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我還是鼓勵這位太太繼續拍下去,但建議她一定要學。

  孩子的小時候,不能自己留下兒時的紀錄,父母的協助就非常重要。若你能為孩子拍照,不但是珍貴的生活紀錄,孩子也會感激你,更能增進親子感情。

  用相機留下孩子和家庭生活的點滴之餘,各位不妨把觸角伸向社會。當你看到社會上不好的現象,應當改進,可以拍下存證;看到好的現象,也可以拍下做為參考。集合這些照片,就是一部台灣變遷史,將來公家要蒐集資料,說不定就得由你提供呢!所以我衷心希望人人都可以學攝影。

 

 

報導攝影家王信,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呼籲大家重視攝影。讀者也把握機會,向她請教攝影的問題。

問:拍家庭照要注意什麼?

答:拍家庭照要長握幾個要點:

.不要太拘謹、太刻意安排,順其自然最好。每個人都有習慣、特殊的體語,最好能抓住。一般習慣排排坐,就太呆板了,最好當大家還在打打鬧鬧,或做最自然的動作時,就趕快搶下鏡頭。

.不要非面對鏡頭不可。拍側面或做其他動作都很好,不必非對著鏡頭笑。有時接受採訪,明明對著訪問人講話,偏偏要看著攝影機,不是很奇怪嗎?

.在相機的最近距離內,盡量把人物拍大,並去掉不必要、太複雜的背景。

 

問:台灣社會漸漸開放,也正是新聞攝影起飛的時候,從事攝影工作的記者應該如何用客觀的角度,透過鏡頭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答:攝影記著本身的人文素養及知識、常識很重要,但國內新聞界對記者素質並不要求,總認為攝影是附屬的,只要拍的照片過得去、能扛得動笨重的器材就好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如果攝影記者不能動腦筋、把握重點,即使因為塊頭大,搶到照片,但內容主題沒抓到,又有什麼用?

  拍攝新聞事件時,立場一定要客觀,不以自己的意識型態、偏見而左右取景,也就是避免主觀上的選樣。

  記者取材時一定要公正。例如:在警民衝突的現場,如果光拍警察打人或被打的情景,是不是就誤導了大眾?在法官還沒有審判前,記者就稱某人是歹徒、是暴民,也是給了民眾先入為主的觀念。記者應該呈現事實的全貌,供讀者判斷,不是刻意選取符合自己想法的片段,或報導假象,甚至替讀者做了判斷與決定。

  不過由於國內不重視攝影,許多誠實有良心的記者拍回的東西,卻被編輯封殺或濫用,一些人只好藉酒發洩,想想也實在可悲。

 

問:什麼樣的個性和見解,才能拍出好照片?

答:你要先了解自己心中的好照片是什麼,還有自己的個性如何。有耐性的人較容易拍到好照片。另外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觀察力敏銳的人,才可能拍出與眾不同的照片。

  攝影者本身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素養一定要夠,平實要多涉獵這方面的書籍,並多思考、反省。如果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及思想,自然會在拍照時表現出來。

 

問:攝影可以取代繪畫嗎?使用暗房技巧的照片值得鼓勵嗎?

答:攝影與繪畫是不同的東西,不能互相取代。早期畫家常批評攝影,認為攝影不是藝術,所以早期的攝影者才盡力想模仿繪畫,希望做得很「藝術」。現在兩者已完全分開,各自展現不同的特色和風格了。

  暗房技巧就是在暗房中把照片加工,例如:把幾張照片放在一起做成集錦。第一個想出這種方法的人是天才,這是一種技巧沒錯,但別人都做出來,你一味模仿有什麼意思?如果好奇,可以試一下,但試過就夠了。

  攝影的可貴在於寫實性,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透過鏡頭表達你的觀念與思想,而不是在暗房拼湊、做手工。

 

問:底片和相片應該如何保存?

答:未拍的軟片可以放在冰箱,沖洗好的底片在放乾燥箱最好。照片簿不要用膠黏的,因為台灣太潮溼,照片受潮後很難處理。照相館送的相簿是單張套進去的,使用方便,不佔地方,每一本相簿編上資料名稱即可保存,可以多加利用。至於豪華相本,既貴又佔空間,自用、送人都不太適當。

 

問:如何選購攝影器材?

答:器材的種類太多,各位應該先認清自己學攝影的目的。如果是終身的興趣,可以買高級的專業相機,可交換鏡頭,能用一輩子。如果是好玩,拍些紀念照,則買不能交換鏡頭的中級相機就可以了。現在有一種全自動對焦的傻瓜相機,雖然方便,但人被機器控制,想自己操作表現就很難了。

  我這次去日本,看到相機的發展已成了消耗品,機械式高級相機,幾乎都被電動的傻瓜相機取代了。如此鼓勵消費,耗損資源,也實在令人難過。

 

問:攝影學得越專業,要背的器材是否越多越重?

答:許多人有錯誤的觀念,以為鏡頭越長越好,所以拼命買鏡頭。其實出外攝影,一定有一個意圖,如果清楚自己的目的,知道要拍什麼,帶需要的鏡頭就夠了。如果不知道自已要拍什麼題材,帶再多的器材也沒有用。

 

問:初學者拍哪些題材最適合?

答:初學時,最好每種題材都練習,熟練後,再依個人興趣和個性選擇。

有一陣子報導攝影很風行,許多人認為從事報導攝影的人比較了不起,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不管從事任何工作,只要很敬業都是了不起的。雖然我教學生的最終目的,是想培育報導攝影的人才,但仍要依學生喜好,不能勉強。

 

問:你過去學獸醫,後來又改學攝影,會不會覺得以前所學的浪費了?

答:一般人的看法,我學獸醫花了很多學費和時間,又沒用它來賺錢,算起好像是一種浪費。人生有各個不同的階段,任何一個階段所學的東西其實都終身受用的,怎麼會浪費了呢?我認為多經驗不同的生活、學習不同的東西,人生才越豐富有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信的攝影美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