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論攝影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婦女更應該要學攝影

 

  接下來要談的是,婦女應該要學攝影,而且可以學得很好。我曾在婦女雜誌介紹過四個有成就的女性攝影家,就是希望鼓勵婦女學攝影,各位不妨看看。

  其次,我想先澄清一個觀念,任何工作與性別並沒有什麼關聯。

  例如:我們一直認為煮飯、做衣服是女人的事,但廚師、裁縫師不大多是男生?以前女人學建築、獸醫等常被視為異類,現在不是都可以了嗎?

  社會不斷變遷,我們也不能固守舊觀念。其實每個人都有男性與女性的遺傳基因,沒有人是「單性」的,生理、外表上有分別,但個性上應該是沒性別的。

  觀念中認為「男人應該做什麼」或「女人應該做什麼」,都是我們加強區分的。這樣把兩性區別得太清楚,導致許多人不敢表現某些喜好或做某些事情,因此從小抑制了學習能力。如果一個人的潛力適合做那些事,又何必一定要因為他是男性或女性而強加限制呢?

  我讀高中時,穿拉鍊開在前面的褲子,我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擾亂他人,應該被允許。但當時,穿這種褲子讓我受到不少嘲笑。現在女生穿的褲子,拉鍊不都是開在前面嗎?這也是證明我的做法並沒有錯。

  許多事我們可以做、應該做,卻不能做,只是因為被傳統觀念束縛,因此沒有信心,也失去自我價值觀。所以各位不要因性別限制自己的潛力,學攝影亦然。我可以,各位當然也可以。

  從前照片大多是男人在拍,因為他們認為女人不懂機械,不能拍照。結果孩子的照片都是在公園拍的,因為只有假日爸爸才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好像孩子的童年都是在公園度過的。

  其實孩子的照片應該由媽媽拍,媽媽可以觀察到孩子許多有趣的動作,或不同的成長階段。在家中或家附近拍照,一旦搬家,就成了一個階段的紀錄,幫助你及孩子紀憶。

  各位不必學得很專業,但至少要能掌握畫面,把自己要拍的東西呈現出來,才不致浪費膠卷(軟片)

  有次我開個展,一位太太抱了好幾本相簿來,裡面全是她為孩子紀錄的生活照。我看了好感動。但看完以後,我也覺得好浪費,因為許多照片其實都可以丟掉,只要留一部份就好了。

  現在相機是自動曝光,所以照片張張都能洗出來,但能不能用,是不是有保留價值,拍出的東西是否是你想要的,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我還是鼓勵這位太太繼續拍下去,但建議她一定要學。

  孩子的小時候,不能自己留下兒時的紀錄,父母的協助就非常重要。若你能為孩子拍照,不但是珍貴的生活紀錄,孩子也會感激你,更能增進親子感情。

  用相機留下孩子和家庭生活的點滴之餘,各位不妨把觸角伸向社會。當你看到社會上不好的現象,應當改進,可以拍下存證;看到好的現象,也可以拍下做為參考。集合這些照片,就是一部台灣變遷史,將來公家要蒐集資料,說不定就得由你提供呢!所以我衷心希望人人都可以學攝影。

 

 

報導攝影家王信,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呼籲大家重視攝影。讀者也把握機會,向她請教攝影的問題。

問:拍家庭照要注意什麼?

答:拍家庭照要長握幾個要點:

.不要太拘謹、太刻意安排,順其自然最好。每個人都有習慣、特殊的體語,最好能抓住。一般習慣排排坐,就太呆板了,最好當大家還在打打鬧鬧,或做最自然的動作時,就趕快搶下鏡頭。

.不要非面對鏡頭不可。拍側面或做其他動作都很好,不必非對著鏡頭笑。有時接受採訪,明明對著訪問人講話,偏偏要看著攝影機,不是很奇怪嗎?

.在相機的最近距離內,盡量把人物拍大,並去掉不必要、太複雜的背景。

 

問:台灣社會漸漸開放,也正是新聞攝影起飛的時候,從事攝影工作的記者應該如何用客觀的角度,透過鏡頭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答:攝影記著本身的人文素養及知識、常識很重要,但國內新聞界對記者素質並不要求,總認為攝影是附屬的,只要拍的照片過得去、能扛得動笨重的器材就好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如果攝影記者不能動腦筋、把握重點,即使因為塊頭大,搶到照片,但內容主題沒抓到,又有什麼用?

  拍攝新聞事件時,立場一定要客觀,不以自己的意識型態、偏見而左右取景,也就是避免主觀上的選樣。

  記者取材時一定要公正。例如:在警民衝突的現場,如果光拍警察打人或被打的情景,是不是就誤導了大眾?在法官還沒有審判前,記者就稱某人是歹徒、是暴民,也是給了民眾先入為主的觀念。記者應該呈現事實的全貌,供讀者判斷,不是刻意選取符合自己想法的片段,或報導假象,甚至替讀者做了判斷與決定。

  不過由於國內不重視攝影,許多誠實有良心的記者拍回的東西,卻被編輯封殺或濫用,一些人只好藉酒發洩,想想也實在可悲。

 

問:什麼樣的個性和見解,才能拍出好照片?

答:你要先了解自己心中的好照片是什麼,還有自己的個性如何。有耐性的人較容易拍到好照片。另外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觀察力敏銳的人,才可能拍出與眾不同的照片。

  攝影者本身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素養一定要夠,平實要多涉獵這方面的書籍,並多思考、反省。如果你有自己的價值觀及思想,自然會在拍照時表現出來。

 

問:攝影可以取代繪畫嗎?使用暗房技巧的照片值得鼓勵嗎?

答:攝影與繪畫是不同的東西,不能互相取代。早期畫家常批評攝影,認為攝影不是藝術,所以早期的攝影者才盡力想模仿繪畫,希望做得很「藝術」。現在兩者已完全分開,各自展現不同的特色和風格了。

  暗房技巧就是在暗房中把照片加工,例如:把幾張照片放在一起做成集錦。第一個想出這種方法的人是天才,這是一種技巧沒錯,但別人都做出來,你一味模仿有什麼意思?如果好奇,可以試一下,但試過就夠了。

  攝影的可貴在於寫實性,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透過鏡頭表達你的觀念與思想,而不是在暗房拼湊、做手工。

 

問:底片和相片應該如何保存?

答:未拍的軟片可以放在冰箱,沖洗好的底片在放乾燥箱最好。照片簿不要用膠黏的,因為台灣太潮溼,照片受潮後很難處理。照相館送的相簿是單張套進去的,使用方便,不佔地方,每一本相簿編上資料名稱即可保存,可以多加利用。至於豪華相本,既貴又佔空間,自用、送人都不太適當。

 

問:如何選購攝影器材?

答:器材的種類太多,各位應該先認清自己學攝影的目的。如果是終身的興趣,可以買高級的專業相機,可交換鏡頭,能用一輩子。如果是好玩,拍些紀念照,則買不能交換鏡頭的中級相機就可以了。現在有一種全自動對焦的傻瓜相機,雖然方便,但人被機器控制,想自己操作表現就很難了。

  我這次去日本,看到相機的發展已成了消耗品,機械式高級相機,幾乎都被電動的傻瓜相機取代了。如此鼓勵消費,耗損資源,也實在令人難過。

 

問:攝影學得越專業,要背的器材是否越多越重?

答:許多人有錯誤的觀念,以為鏡頭越長越好,所以拼命買鏡頭。其實出外攝影,一定有一個意圖,如果清楚自己的目的,知道要拍什麼,帶需要的鏡頭就夠了。如果不知道自已要拍什麼題材,帶再多的器材也沒有用。

 

問:初學者拍哪些題材最適合?

答:初學時,最好每種題材都練習,熟練後,再依個人興趣和個性選擇。

有一陣子報導攝影很風行,許多人認為從事報導攝影的人比較了不起,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不管從事任何工作,只要很敬業都是了不起的。雖然我教學生的最終目的,是想培育報導攝影的人才,但仍要依學生喜好,不能勉強。

 

問:你過去學獸醫,後來又改學攝影,會不會覺得以前所學的浪費了?

答:一般人的看法,我學獸醫花了很多學費和時間,又沒用它來賺錢,算起好像是一種浪費。人生有各個不同的階段,任何一個階段所學的東西其實都終身受用的,怎麼會浪費了呢?我認為多經驗不同的生活、學習不同的東西,人生才越豐富有意義。

 

 

 

 

王信的攝影美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影需要學習

 

大眾對於攝影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只要按快門就好了。這都是攝影器材公司的廣告宣傳誤導了。

  按快門的確很簡單,猴子也會按啊!但牠會不會取景?牠照出來的東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會按快門不等於會拍照。

  此外,一般人對照片實證性的過度信賴。許多人以為只要「有圖為證」,什麼都可以相信。這種情形很可怕,常常會誤導社會大眾的認知。

  因為拍照片有選擇性,有攝影者的主觀意識在內,所以照片不一定會呈現全貌或真相。完全相信映像的真實性,實在很危險。

  另有人攝影時太依賴偶然性。有些人常會誇口,說他很會拍照,拍了不少好照片。當然,拍好照片不是不可能,但那是在多少張照片裡才「碰到」這麼一張好照片呢?

  有人用電動馬達連拍,尤其是拍體育、舞蹈照片時,因為抓不到動作的高潮,所以一下「掃射」好幾張,這其中當然有可以用的,但相對地,也浪費不少「子彈」。

  一般而言,拍一捲軟片三十六張,至少應有三十張左右可以用。如果拍了好幾卷,只有幾張可以用,就是浪費了。或許你覺得自己有錢,不在乎那些軟片,但這浪費的是整體世界的資源。

  可見拍照時如果只是偶有佳作,它是機械幫了忙,而不是你真的會拍。其實在機器之外,仍要加入許多自己的觀點、思想,因此攝影仍是要學習的。

  

攝影一般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一、藝術照片。這是表現性的照片,能表現作者思想、感情、想像力的才能稱之。所以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沙龍照不在此列。

  沙龍照可以說是沿襲繪畫的模式,模仿繪畫而來的。例如:過去許多人拍張大千,只是套模式,把光打得很漂亮,又要他做摸鬍子的動作,卻不能完全表達被拍者的個性、生命。這不能被稱為藝術人像。


二、報導照片,就是我們每天在報紙、雜誌、傳單上所看見的照片。在國內這類照片只能稱為報告照片,還稱不上報導照片。

報導照片是要有指導性的照片。例如:一個希望挽救台灣生態環境的人,拍了一系列能表達他的觀點、理念、思想、意識的照片,它能啟發大眾重視參與。報告照片只單張呈現給民眾看而已,兩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差別。越民主、越進步的國家,報導性照片越多、越受重視,是無庸置疑的。


三、商業照片,廣告上的照片即是。這十幾年來,商業發展、競爭激烈,國內的商業攝影也進步不少。大多數出國學攝影的人,都以商業攝影為主。


四、紀錄照片。紀錄是攝影的本質,可以說按下快門,就是做了一種紀錄,各種自然、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多少都要應用到攝影,如商業、軍事、醫學、司法等。但在台灣竟然沒有一個攝影的專門科系,實在很奇怪。

其實在大學中,攝影應該列入必修的基礎科目,讓各種學科的人來修。例如:考古、生物、醫學、建築、美術等科系,因他們的工作都一定會使用到相機。

 

 

 

 

王信的攝影美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年前曾在婦女雜誌的讀者午餐會上演講──希望攝影 像股票一樣流行,萬萬沒想到這句話竟成真,我相信現在攝影比股票還流行,這真是一件喜事。下面是當年演講的內容: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希望攝影像股票一樣流行」,最近國內玩股票的風氣很盛,許多人也因此賺了錢。賺這麼多錢要怎麼花?我建議大家去學攝影。

  

其實不只學攝影,學任何東西都好。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如果不再學習,這個人就「死」了,只剩下軀體存在而已,並沒「活」著。

  學習不一定要進學校,或坐在課堂上聽課。你可以看書,向他人請教。學習的範圍也很廣,像種花、泡咖啡,甚至分析新聞,也是一種學習。

  有人覺得玩攝影很花錢,買相機、軟片、裝備,無一不要花錢。事實上,這些錢全值得花,一點兒也不浪費。

  至於玩股票賠了錢的人,更應該學。因為賠錢表示你花了太多精神、金錢在股票市場上,浪費了許多資源。所以現在開始,應該好好利用你的精力與金錢,把過去耗損的資源補回來。

  不玩股票的人也應該好好地學。

  學攝影沒有年齡限制。德國有一位成就相當大的女攝影家,就是七十歲才開始學攝影,後來還擔任西德舉辦奧運時錄影的總監督。她年輕時是專業舞蹈家,後來又演戲,擔任女主角。有一次她在戲中爬懸崖,不用替身,差點摔死。

  她的一生就是如此精力充沛,不斷嘗試「新生活」。她在七十歲學攝影後,去非洲一個部落生活兩三年,拍攝一本震驚世界的原始民族攝影集。

  學攝影,年紀不是問題,而在於你是否有旺盛的生命力與求知慾。

  其實攝影像開車一般,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之一。

  各位每天接觸的報紙、雜誌、宣傳單上的照片和電視上的影像,如果都是由不懂攝影人去拍,就會產生誤導。而在這大眾傳播被壟斷的時代,如果要避免被媒體洗腦,就必須先具備知識,懂得分析研判。如果不懂攝影,又怎麼能分辦照片、影像的真偽好壞呢?

 

映像是國際通用語言

 

  日本朝日新聞曾在頭版刊登一張照片。照片內容是一位賣菜的老婦人把一個白菜切成四份,分別用保鮮膜包好,圖片旁只說明每份白菜的價錢。

  第二天,日本內閣馬上開會,抑制物價。因為圖片表示當時日本物價上升得過度了。平常買白菜可以一次買好幾個,現在因為價格貴得離譜,所以只能買四分之一個。

  在台灣,如果一張照片也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早就改革了。因為我們太忽視照片,它的力量難以發揮。

  現在是影像文化的時代,如果我們不了解它,就會容易被牽著走,看到影像就以為是真的,完全相信,這實在很可怕。

  我們的資訊來源,有語言、文字及圖片誌號。前者如廣播、報紙、雜誌,後者如我們熟悉的交通標誌及影像呈現。影像、視覺語言是具象、寫實、易了解的,所以可發揮的傳播效果也大些。

  例如:描述一輛汽車的外形多美、速度多快、性能多佳,或內部多麼寬敞舒適等,只用文字敘述,常使人無法深刻感受到。如果用照片、影片、就可以更寫實、具體,使人一目了然。

  另外,映像是超越國界的國際語言。例如:看外國廣告,即使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也看不懂字幕,但仍然可以知道廣告片中表達的是什麼。

  雖然如此重要,但由於國人不重視,對攝影的認識不夠,使國內的攝影環境與水準一直停滯不前。

 

何謂沙龍攝影?

 

早期台灣攝影界以沙龍照為主,所以一般人很輕視攝影,總以為只是供人「玩玩」罷了。我剛回國時,有人說:「你也玩攝影啊!」我聽了很生氣,我可是很認真地在攝影,而不是在玩。

  另外,中華民國攝影協會是業餘性質,內部又保守,不換進新血,不帶入新觀念,一直無法進步。在國外,喜歡拍花、鳥、風景的,都可以自行成立攝影團體。國內卻不可以,因為中華民國只允許一個中國攝影協會存在,任何團體都不能再成立攝影協會。我希望這些情況在解嚴後能逐漸改善。

  沙龍攝影就是唯美派的,專拍些風花雪月的東西。例如:新公園常有人拍荷花、模特兒。這些東西不是不能拍,尤其初學攝影的人,對什麼事物都喜歡,都想去拍。像對天空、雲、玻璃杯、花、自己的影子、光影的變化,都有興趣。

  但我們不能一輩子拍荷花吧?荷花在一千年後還是荷花,你的照片有沒有保存價值?是不是遲早要丟掉?如果你拍的是街上任意一棟建築物,一千年後可是價值連城。因為那時找不到和它一模一樣的建築物,這照片就成了歷史資料。

  各位可以玩一陣子沙龍照,但不要一輩子沉溺其中。如果照片的保存價值不大,就是一種資源浪費。

  由於沙龍攝影的流行,使許多年輕人深受影響,一腳踏進去,就很難跳出,觀念也扭不回來。學攝影的人不可不小心。

  

家庭紀念照片的可貴

 

此外,大家對家庭紀念照片不重視。早期相機不普遍,攝影費用昂貴,加上許多人有些迷信,總要到死前才肯拍照,所以很少拍家庭照。其實照片不只是要留給後人看,也是要給自己看的, 它可幫助我們記憶。

 

  如果不看照片,各位能記起自己三年前是什麼模樣嗎?大家對小時候的長相、生活的記憶,是不是也得靠照片來提示?

  有一次我去以前農專的同學家玩,聊天時談到以前的生活,就拿出二十幾年前大家合拍的舊照片,每個人因此記起許多過去的點點滴滴。照片中有個朋友的孩子當時才三、四歲,這時已八歲的他一看照片,驚訝地大叫:「啊!這就是我啊!」於是我們又告訴他許多他小時候的調皮事。這過程實在是一種有意義的分享。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攝影,即使是家庭的紀錄,若干年後彙集起來,不也成了珍貴的社會紀錄?

  攝影也是很好的親情交流。女兒出嫁,準備一本相簿,裝上她從小到大的成長紀錄,她不但會很感謝你,更不會忘記與家的聯繫。同時你也可以自己準備一本,不時拿出來比對。

  當孩子回家時,全家共同看看家庭照,自然流露出溫馨的感覺。如果經常看

看家庭照,一定可以減少許多家庭不睦、夫妻失和的情形。

 

王信的攝影美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O10505015-CUN026-2.jpg

 

 

「不少自我標榜人道關懷的攝影工作者,卻往往侵犯了被拍攝者的人權、隱私權和肖像權,來滿足自己的創作意念 ; 在這種對別人不尊重的心態下,在加上對照片的片面解說,也就難免造成誤導,從而對被報導者造成二度的傷害。」

   

  談到攝影倫理,首先必須提到攝影者的拍攝動機。身為攝影者,有時候往往為了獵取一幅影像或達到報導的目的,完全忽略了攝影者本身該有的倫理,個人認為這是自身沒有正確的攝影意圖所致。

如果攝影的目的,只是為了求取一張讓別人喝釆的作品,為名或為利,甚至志在比賽中得獎而已,本身攝影的意圖已經有所偏差,那麼表現在行為態度上,自然就以功利為先,更遑論擁有良好的倫理觀了。

 

 學習攝影之前,先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如何和人溝通是相當重要的。從事攝影教育,所要傳授的也不僅只是技巧層面而已,教導學生培養人文素養,以及待人處事的態度,也是必要的課題。

 當攝影者拿著相機,並不表示自己擁有絕對的權利可任意拍攝他人,人有拒絕被拍的權利,所以如何獲得被拍者的信任和接納,完全是誠意溝通以及攝影者所表出來的態度問題。舉止合宜、態度誠懇的攝影者,一定比窮兇惡極、拍完拔腿就跑人,贏得更多的合作和接納。     

  

 從事報導攝影須以人道精神為出發點,拍攝的目的,在於提出社會問題,期能改善社會環境,決解人類的問題,因此以報導攝影為己任的人,怎麼可能不尊重別人的生活和生命。隨心所欲以相機侵犯別人的隱私,心存惡意揭發他人之短,己經失去報導攝影的正面意義。

 

 另外從事報導攝影,在選擇題材方面也要顧及倫理問題。當事件已過去,所呈現的影像卻是現前存活的當事人時,須特別注意對被攝者是否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後續的報導並不能挽回巳造成的傷害,也不能解決巳發生的問題,所以攝影者應考慮報導的後果,而不是一味追求突顯映像的效果或只為譁眾取寵,使得原本報導的美意全然扭曲。

 

 建立攝影的倫理觀念,不僅是指對人的尊重而已,自然界的生物也是必須被尊重。為了達到攝影的目的,不擇手段地以摧毀生物,或破壞自然環境的方式來取得映像,都是不可取的行為。只為了拍攝一張參賽或一組足以得獎的照片,不惜傷害生物的生命或侵犯他人的隱私,這種自私自利的獵影者,縱使得了獎,或拍攝到一張別人無法取得的照片,還是不具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攝影者要有和人面對的勇氣,只要心不存任何惡意,不必心虛,偷偷摸摸地拍攝,更不該拍完就跑,向被拍者道聲謝謝,才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爭執。在取材中,不可隨便亂闖別人的住家或工作場所,也不可隨意搬動物品,除非主人同意,拍完後須將物品歸位,莫忘心存感激致意,這不只是攝影的倫理,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攝影者于不違背事實的情況下,例如因採光或背景紊亂而稍加移位作適當的安排,是無傷大雅的。但是如果為了某種目的,而刻意安排虛構的埸面,刻意製造假象,是嚴重的違反報導真實性的精神,絕對不可為。還有為了節省取材時間而付費給被拍者,不但污辱了別人的人格也污辱自已的人格,更損害導報導攝影的價值。另外付費要求被拍者做出危險的動作,只為滿足自已抓快門時機時的快感,這樣的獵影人,是完全不顧攝影倫理的。每次看到電視上一些攝影記者獵捕人的鏡頭,心中就一把火,這些人那配從事報導攝影,現在是一個映像犯濫的時代,如何建立攝影倫理,應該是現今社會的當務之急。    

 

 攝影作品完成之後,加以不符合事實的解說,等於用映像欺騙別人,這不但會誤導別人對事件的看法,也會對被報導者產生誤解,這不僅違背攝影倫理,也失去報導的意義。有些攝影者拍攝時,只是對題材好奇,或因題材的特殊性容易產生強烈的映像,並不是對被拍者有悲憫或關懷心,而這樣的照片卻常被套上一些感性的解說,攝影者也被冠上人道主義的報導攝影者,這種情形國內外都有,問題其實出在攝影者本身的攝影倫理,當攝影者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自已是否有關懷同情的心境,只有自已最清楚,人可以欺騙別人卻不能欺騙自已,所以攝影者誠實面對自已的作品也是該有的攝影倫理。

      

  一般人都誤以為攝影者拍攝拍攝悲苦、哀傷的題材,就表示攝影者是重視人道主義,充滿人間關懷的,其實完全沒有悲天憫人的攝影者為了職業或某種目的,也會拍攝這類題材。例如一位以賣報導照片為生的日本攝影工作者,他繞著世界跑,專門以悲悽、戰爭的景象為題材,我曾問過他拍攝這類題材的動機,他很坦誠地說對他而言醜陋也是一種美,他拍這些題材只是為了賣給全世界的通訊社,這類報導照片永遠有市埸,那裡有戰亂,他就搶先去拍照,純為了商業目的,這本無可厚非。雖然純粹以利益為出發點,但是他並不虛偽地強調自己是個具有人道關懷的攝影者,攝影者本身表裏一致,誠實是實踐攝影倫理所必備的條件。

 

 具有良知和良心的攝影者並不以拍到影像為前題,他會隨時省視拍攝的意圖和內容,有否違背攝影倫理,並思考其影響的層面。確立正面的攝影意圖與嚴守攝影倫理,才能發揮以報導攝影改善社會的力量,而讓作品更富有意義和價值。

 

談攝影倫理 1994/8/9

 

文章標籤

王信的攝影美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導攝影的精神與價值    (1985/10)

 

「只有那些能告訴你真相、又能激發人心、發人深省的照片才具有報導攝影的精神和價值。」

 

三位報導攝影的先驅者

 

關於報導攝影的起源和歷史,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依我個人的看法,報導攝影的濫觴,應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最早的記錄映像是Rich

-ard Beard為社會學研究而拍攝的英國倫敦貧窮工人的照片,木板印刷問世,如今已失傳。1877年,同樣因為社會學研究的需要,John Thomson拍攝了「倫敦的街頭生活」,記錄當時貧民階級的生活、工作實況。1877-1892年間,美國紐約的新聞記者Jacob August Riis目睹紐約市貧民區因貧窮引起的各種社會問題,他認為映像比文字更有說服力,因此決定用相機代替筆,他拍下「不幸者的生活」和「貧民的小孩」的系列報導照片,目的在於透過映像的震憾力,期能喚醒市民沉睡的社會良心,並促使政府的有關機構著手改善紐約貧困人民的生活。

 

 

三位報導攝影之父

 

具有近代形式的報導攝影,是在1926-1927年才登埸的,這是因為在這以前的大型笨重相機和低感度的軟片,不利於搶拍剎那間的埸面。此外當時的印刷技術還不發達,新聞性的照片也較少登刊。一直到1926年前後,小型的相機和高感度的軟片問世之後,報紙才開始登載照片。

被一般公認為「報導攝影之父」的三位攝影家,便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笫一位是專門拍當時的政治家、名人、以及法庭內法官和民眾表情的Solomon,他常坐在觀眾席上,用小型相機偷拍。其實嚴格地說,他的行為已違背了攝影倫理,只是當時報導攝影的倫理觀還沒建立,他也就我行我素了。不過他偷拍的動機,並不是

為了揭發別人的隱私,而且也從沒傷及被拍者。另一位是Felik H Man,他拍攝了

「柏林的夜生活」、和一些樂團的指揮、樂師。他是笫一個以特定對象為主題,拍攝組合系列照片的攝影家。笫三位是Waefgang Weber,專門報導紐約市的交通問題。

今日平面報導攝影的組合形式,是德國攝影家所建立的。在早期,有一批卓越的德國攝影家組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攝影服務中心」,他們不受媒体的控制,可自由發揮自已的專長,拍攝想拍的題材。累積多年的拍攝經 驗之後,他們發現單張照片的映像無法傳達攝影者想要表達的意念,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之後,才發展出以一組系列性的照片,來表現某一特定主題的形式。

這種新形式的系列報導照片,經由國際性的新聞社-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大量採用之後,其他報紙、雜誌也開始效法。隨後又有一群攝影家創辦「攝影週刊」,並以「忠實記錄發生的事件,不以構圖或其他技巧扭曲事實」做為報導攝影的宣言性主張,更進一步地掀起了報導攝影的熱潮。

德國的這一股報導攝影潮流,隨及傳到英國和法國。報導攝影的理念及手法,很快地在西歐廣泛傳播,也因此促使美國著名的Picture PostLife等以報導攝影為主的雜誌發行並暢銷全球。

 

報導攝影的定義和特性

 

廣義的報導攝影包含新聞攝影,不過新聞攝影只重視報知性和時效性,指導性較弱。刊登在Life雜誌及其他的報導性雜誌上的照片,雖然時效性不如新聞照片,但報知性和指導性且非新聞照片所能及。狹義的報導攝影不包括新聞攝影,它不重視新聞性,重點完全在於廣泛並深入地記錄和報導人類社會的種種樣相和揭發社會問題。

「報導攝影」的英文是Reportage Photo Documentary Photo, 有時也稱為Pho-to StoryPhoto Essay。。1933年,留學德國的日本攝影家名取洋之助從德國帶回報導攝影的理論。1934年日本攝影評論家伊奈信男依照德文原意,將它譯成「報導攝影」,並且為之下了定義:一、報導攝影的報是報知,導是指導之意,因此報導攝影必須具有報知和指導性。即將不為人知、或知之不詳的事物,向社會大眾報知。其次,就是具有批評性、指導性能促進社會改革。換言之,報導攝影家不只是客觀地記錄所見所聞,還需進一步在映像中表達自已對事件的觀點和立埸,有主見地去報導,這樣才能提出需要改善的問題,才具有明確的指導性。二、報導攝影必須是容易被大眾所理解,且具有國際性。即照片不應賣弄花招,以致阻礙大眾對照片的理解,另外不應因國別而使他國人無法理解,報導映像應具有國際性。三、報導照片不只是新聞照片,它是有意圖而拍攝的組合照片,必須能明確地將事象的全貌表現出來。四、報導攝影家除了必須具備專業技術之外,還須具備敏銳的分析力、洞察力以及深厚的人文素養。五、報導攝影家必須有強烈的正義感、良知、對人類懷有深廣的愛心和同情心。著名的戰地報導攝影家Robert Capa,幼年受盡戰火的荼毒,具有強烈的和平主義思想,所以他報導戰爭的照片,不只是報知戰爭的殘酷和瘋狂,同時也表現了他個人對戰爭的批評和對人類和平的祈願。Capa的作品明晰、

強而有力、婦孺可解。報導攝影的訴求對象是社會大眾,所以其所使用的映像語言必須明白易解,才能傳達作者對戰爭的觀點和立場。Capa作品的力量,來自他強烈的人道主義、以及他的人類四海一家、和平團結的深刻理念。最後他為了自已的理想,付出了生命,在拍攝戰爭的工作中,死在戰場上。

 

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攝影

 

關懷人類、尊重生命、人間性的攝影都可稱為人道主義攝影。在人道主義攝影家當中,尤金‧史密斯E.Smith)是我最心儀的社會關懷報導攝影家。在日本學習攝影時,在業師攝影評論家伊藤逸平先生的「作家論」講座上,我才接觸到報導攝影這個領域,也從而認識了尤金‧史密斯的作品和思想。在這之後,尤金成了我學習攝影的典範,我閱讀所有有關他的書籍和報導。回國前有幸看到他的水侯(水銀毒害事件)報導攝影展,並目睹他溫文儒雅的風釆,也大膽地請求他看我的作品,他完全沒有所謂的大師級派頭,以他當時的世界級攝影家的聲望和份量,大可不理會我這個小毛頭,但他且耐心地一張張存細看完我的作品,並給予真誠的指導和鼓勵。這是我這一生永難忘懷的大事件。尤金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人間特質,他為了揭露日本企業所造成的水銀毒害,住在水侯村兩年,與村民朝夕相處,做最深入、最徹底也最真實的報導。他面對來自企業、政府的強大壓力與誘惑,而不屈不撓、不受利誘的精神,和嚴肅、認真、執著的工作態度,讓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引得日本民眾和媒体的喝釆和支持,最後企業敗訴,付出高額的賠償費,彌補村民所受的傷害

。這個判例,使日本企業界更加重視環保和工業污染問題。尤金的報導攝影影響如此深遠,實可証明報導攝影確實能改善社會,當然這須要有高水準的政府和高水準的民眾及高水準的媒体界的配合,才能發揮它的功能。

總之,人道主義或人文主義的攝影之不同於其他性質的攝影,完全在於作者強烈而鮮明的人道立場和意圖。民國六十二年我回國拍攝霧社的泰雅族原住民,是因為我在霧社農校(現仁愛高農)教過書,看到平地人看不到的事實。我要澄清「原住民懶惰、酗酒、愚蠢、沒文化、、」的一般性偏見,利用映像來呈現他們真實的生活樣貌,和人間性並記錄正在消失中的文化,希望能促進人們對原住民的理解並矯正不當的偏見和歧視。他們和我們完全一樣,人類莫明其妙的優越感其實來自於無知和偏見。

 

照片組合的邏輯

 

有主題性的報導攝影,往往透過一組、一系列的照片去表現攝影者的中心思想。但在國內一般人都以為只要把一大堆照片湊在一起,然後加上一個冠冕堂皇的標題

,就是「系列組合」照片。不管是雜誌或展覽,都常犯這種錯誤。

系列的組合照片必須呈現出一個主題,在照片與照片之間必須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整組照片應具有特定的結構─如同文章的起、承、轉、結。這當然不是說一定要有連環式的故事性,而是必須清楚地呈現作者自已的觀點、立場、意圖,絕不是臨時即興拼湊而成的。

要以系列組合照片做為報導的形式,攝影者必須在工作之前有明確的意圖(或動機)和中心思想,並閱讀研究相關資料,做周詳的計劃,在拍攝過程中不斷思考映像的關聯性,和企圖呈現的主題,這樣才能將所拍的照片組合起來。如果拍攝過程中,只是迷迷糊糊即興地拍攝,縱然有千百張照片也組合不出有主題的東西。

 

報導攝影只是各種攝影題材中的一種

 

目前,在台灣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從事報導攝影是高人一等的、甚至以為從事報導攝影的人都懷有人道精神,都比較偉大,而且拍出的作品較優秀也較容易得獎,所以吸引很多年青人模仿。這種一窩蜂的作法,相當幼稚,當然拍不出有深度的報導照片。其實攝影的領域非常廣泛,有藝術、商業、工業、工藝、各分野的學術相片、、等等,只要拍得好,不抄襲模仿,有自已獨到的創意,能啟發人的思想的都能成為優秀的作品。何況從事報導攝影本身要具備許多條件,沒有強烈的社會意識、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沒有真誠的人道關懷及對生命、人權的尊重,硬要去沾報導攝影的邊,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對報導攝影的錯誤觀念,造成有 一陣子大家競相拍攝破罐破牆的所謂「鄉士」報導攝影,其實拍寫實照片,不一定就是報導攝影。這種徒具形式而無社會問題意識,及報導者的意圖的照片,卻常喜歡套上報導攝影之名,即源於上述的錯誤觀點。想從事報導攝影的人,對報導攝影的本質和精神一知半解,是很危險的,因除了誤導別人之外,還有可能傷害被報導的人。

台灣的平面報導攝影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幾乎沒有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的攝影者,台灣的各大學或專科學校都沒有設這樣的科系,學生都只修過幾個學分而已,出校門後,就直接進媒体去土法練鋼,優秀的報導作品,非常少見,不是沒有原因的。專業技術是優秀的攝影者必備的條件之一,在沒有完整的攝影教育的先天不良環境下,攝影者更應加強自我的學習與磨練,沒有攝影的專業精神是各媒体記者最為人詬病的。

 

報導攝影園地有待開拓

 

在台灣平面報導攝影的路很窄,大眾傳播媒体對映像語言的使用,還停留在配文字或填版面,因此報章、雜誌使用照片的數量有限,攝影者很難用映像傳達自已的看法,那種無力感、和長期只被當作工具的挫折感,使很多有志從事報導攝影的年青人,心灰意冷。對工作的熱忱大大的降低,最後完全麻木,變成混飯吃而已,這是很可悲的事。報導攝影不透過印刷媒体來呈現,是無法廣泛傳達給社會大眾的。

出版攝影集雖然也是一種傳達的手段,但是在銷路的考量下,書商也裹足不前,而且出版數量不多,也無法達到傳播的效果。辦攝影展是目前大家最常用的方式,不過大多數是為了打知名度和銷售照片,報導性的照片雖然也常有藝術性,但掛在客廳給少數人看,已失去報導的意義。台灣的報導攝影沒開過花,也沒結過果,這跟沒有發表的園地有絕對的關係。多年前「人間」雜誌的出刊,為一批年青的攝影者提供了一個發揮報導攝影的園地,可惜因財力不足,無法維持下去。最近電視媒体超強勢,平面報導攝影正在加速萎縮中。在時間性上,平面報導攝影爭不過電視,但在映像的迫力和啟發性上,電視的映像是不可能取代平面的映像的,靜態的映像

,在視覺上比動態的映像有力,影響力也較深遠。平面報導攝影須要有園地,才能發揮它的影響力,其實只要有眼光的平面媒体掌控者,願提供機會給報導攝影者,報導攝影就能在台灣生根。

 

對青年的建言

 

對真正有志於從事報導攝影的青年,我有一些建言:

第一、要長期有系統地讀書,特別是人文方面,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自已的人文素養,才能增強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另外要多方面參與藝文活動,關心文化

、時事、社會、環境議題。

第二、攝影技術必須有系統地學習;有專業攝影技術,才有能力操縱映像語言,才能傳達自已的觀點。這是一切攝影工作者最先必備的基本條件。

第三、要有認真、嚴肅、執著的敬業精神;報導攝影是一項牽涉人身權益的工作,攝影者必須有高度的操守,在生活上必須嚴謹、正直、認真,才能以嚴謹、認真的心和態度去面對拍攝的主題。

第四、要嚴守攝影的倫理觀;必須尊重生命和人權,還須尊重被攝者的隱私權。對生命、人懷有愛心,對被攝体有一份平等、尊重的態度,不能侵犯人權、傷害生命。

台灣有不少的不肖攝影者,為了搶頭條新聞、為了拍八掛緋聞,而作出傷天害理的

事,這種不懂尊重人的人,已嚴重違背報導攝影的精神,根本沒資格從事報導攝影

 

王信的攝影美學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